摘要:本文基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要求,以部編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及選擇性必修為研究對象,探討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意義、實施策略與實踐路徑,通過分析語文跨學科教學對知識整合與遷移、核心素養(yǎng)培育及思維拓展的作用,結合具體教學案例,提出構建多學科融合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評價機制等策略,旨在為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增強高中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深化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實踐
一、引言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深入推進,《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lián)”“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要求,將跨學科教學納入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范疇,強調通過跨學科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語文學科作為傳承傳統(tǒng)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關鍵載體,其教學內容與方式在新課標要求下正經歷深刻變革,跨學科教學打破傳統(tǒng)學科壁壘,將語文與歷史、思政、地理、社會科學(哲學)、自然科學、藝術等學科有機結合,優(yōu)化拓展學生知識結構,讓學生在多元知識融合的環(huán)境中提升綜合能力。然而,當前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仍存在理論認知不足、實踐路徑模糊等問題,亟需深入探究與實踐;诖,本文提出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施策略,以及構建科學合理的跨學科教學評價體系等,希冀為高中語文教學注入新活力,推動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培養(yǎng)適應時代需求的綜合素養(yǎng)人才提供支撐。
二、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在新課標下的重要意義
(一)深化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涵蓋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維度?鐚W科教學能讓學生從多學科視角理解語文知識。例如,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結合歷史學科知識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理解作品內涵,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部編教材中《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望海潮》等篇章時,引導學生結合歷史學科的三國鼎立背景、兩宋遼金對峙背景及美術學科的古代山水畫意境,可幫助學生從多元視角理解文本。又如,教學部編教材《答司馬諫議書》《離騷》《屈原列傳》《蘇武傳》《過秦論》《六國論》《伶官傳序》等篇章時,教師結合歷史背景和政治因素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實現(xiàn)語言能力、審美鑒賞能力與文化傳承的協(xié)同發(fā)展。
(二)促進知識整合與遷移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有單篇解讀的局限,“大單元教學”是教材內容按主題、項目等邏輯關系的整合;而跨學科教學則將碎片化知識系統(tǒng)化,它打破學科壁壘,優(yōu)化拓展學生知識結構,使學生能更全面理解文學作品,提升綜合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中的《論語》十章、《老子》四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五石之瓠》《兼愛》等篇章,要全面并深刻理解文學作品內涵,可引導從歷史角度了解并掌握“先秦文學”及“百家爭鳴”的時代印記,從政治學(哲學)角度了解并掌握先秦諸子百家的流派與主張、學說與觀點、思辨與哲思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跨學科分析方法,提升知識整合與遷移能力。
(三)激發(fā)學習興趣與創(chuàng)新思維
跨學科情境能打破學習的枯燥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問題解決與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學選擇性必修下第三單元《石鐘山記》時,教師引導學生從地理學科、歷史學科角度幫助學生分析梳理、考究“石鐘山”命名由來,還可以從哲學中的“實踐出真知”“知行合一”等思哲思與論斷去悟出文章深刻蘊含。又如,教學必修下《促織》篇章,學生們?yōu)樽髡咂阉升g科舉坎坷、屢試不第唏噓不已時,順勢從歷史學科和政治角度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的人才與官員的選拔制度,從堯舜禹時的“禪讓制”到兩漢的“察舉制”,從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后的“科舉制”;由《陳情表》講解“察舉制”,由蒲松齡談及“科舉制”。
三、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構建多學科融合的課程體系
1.單元主題式整合。以教材大單元為基礎,圍繞特定主題設計跨學科任務。例如,以“社會科學中的哲學及其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為主題,整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憐憫是人的天性》等篇章,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分析問題,思辨性思辨得以發(fā)展與提升,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又如,以“先秦文學及諸子百家思想”為主題,整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論語》十章、《老子》四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五石之瓠》《兼愛》等篇章,引導學生運用跨越歷史和政治兩學科分析方法,深刻理解秦諸子百家產生的歷史背景及相應的政治主張,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文化理解與傳承。
2.項目式學習。教師通過深入研究語文教材,挖掘與其他學科的潛在聯(lián)系,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出真實情境下的跨學科項目。例如,基于《過秦論》《六國論》《滕王閣序》《赤壁賦》等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天文地理學科知識,勾勒出先秦(春秋戰(zhàn)國0時期各諸侯國在華夏九州的版圖分布情況和華夏九州的地理“分野”情況、并掌握古今地名稱謂等重要文化常識。創(chuàng)設基于生活實際、社會熱點或學科認知的跨學科任務情境,例如,以“設計推介家鄉(xiāng)文化名片”為主題,讓學生通過語文的調查采訪、資料整理和文案撰寫能力,收集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信息,運用藝術(美術)的設計能力,設計家鄉(xiāng)文化名片的版面和圖案,借助信息技術制作電子名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還培養(yǎng)了跨學科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模式
1.問題導向教學。設置開放性跨學科問題,驅動學生主動探究。例如,引導學生結合歷史學與社會科學,從禮儀文化、服飾美學、傳統(tǒng)節(jié)日、書畫詩詞、建筑規(guī)制、什物器皿等方面分析《紅樓夢》文化內涵,讓學生探尋傳統(tǒng)文化在書中的映射,助力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又如,基于《登泰山記》《《石鐘山記》等篇章,讓學生結合地理學科知識,分別勾勒繪制出作者登泰山的游蹤圖和實地考察探究石鐘山的游蹤圖。
2.情境模擬與實踐。通過角色扮演、實地考察等活動增強學習體驗。例如,學習《鴻門宴》《蘭亭集序》時模擬歷史場景,組織歷史劇表演,或參觀博物館、紅色革命紀念館等,結合文物解讀古典文學,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視野中理解語文的內涵,提升語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三)優(yōu)化教學評價機制
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兼顧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除傳統(tǒng)語文知識考核外,還應從知識整合能力、跨學科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等維度進行評價。知識整合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程度;跨學科協(xié)作能力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xiàn)和貢獻;創(chuàng)新能力考查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新穎思路和方法;語文核心素養(yǎng)則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進行評價。例如,在跨學科項目中,通過小組互評、教師點評、成果展示等方式,從課堂觀察、小組討論記錄、作業(yè)完成情況等進行過程性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進步。
四、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案例分析
案例:《陳情表》跨學科教學
(一)教學目標
1.語文層面:體會李密融情于事的寫作手法,品味其言辭的委婉懇切,提升文言文閱讀和鑒賞能力,學習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復雜情感。
2.歷史目標:(1)了解三國鼎立、西晉初年的政治背景,包括司馬氏政權的建立、對蜀漢舊臣的政策等,理解李密所處時代的政治局勢對他的影響,以及《陳情表》產生的歷史土壤。(2)對比不同朝代的選官制度,分析西晉征召李密背后的政治意圖,培養(yǎng)以歷史眼光看待文學作品的意識 。
3.思政目標:(1)深入探討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孝”文化在古代社會的內涵、地位和作用,思考它對當代社會家庭倫理觀念的啟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2)理解李密在“忠”與“孝”之間的兩難抉擇,分析這種矛盾背后的社會價值觀沖突,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正確的價值觀 。
(二)教學過程
1.語文解讀:精讀文本,分析人物情感、寫作手法。
2.歷史拓展:結合西晉初年的政治背景,包括司馬氏政權的建立、對蜀漢舊臣的政策等,理解李密所處時代的政治局勢對其人生抉擇的影響;拓展延伸拓展我國不同朝代的選官制度、官職稱謂及其職權范圍。
3.思政拓展: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以禮治國”“以德治國”“忠君報國”等政治理念”,“孝”文化在古代社會的內涵、地位和作用,思考它對當代社會家庭倫理觀念的啟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 。
(三)教學效果
學生通過多維度、跨學科學習,不僅深化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還提升了歷史分析能力與思政思辨能力,實現(xiàn)了跨學科素養(yǎng)的融合發(fā)展。
五、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的挑戰(zhàn)與對策
經過三年的跨學科教學實踐,我們在積累教學經驗的同時也認識到教學短板。教師能力局限,缺乏跨學科知識儲備與教學設計經驗; 課程資源不足,現(xiàn)有教材體系跨學科內容較少,開發(fā)難度大;評價標準模糊,可操作性不強,評價機制不夠系統(tǒng)化,傳統(tǒng)考試評價難以衡量跨學科素養(yǎng)。為此,我們應強化學習,積極主動加強培訓,優(yōu)化學科融合教研團隊建設;結合學校特色開發(fā)跨學科校本課程,如“古典文學與歷史視野”“經典文學與思政思辨”“古詩中的地理密碼”等;完善評價體系,引入表現(xiàn)性評價、檔案袋評價等方式,建立符合跨學科教學特點的評價標準。
六、結論與展望
新課標下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我們通過構建融合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優(yōu)化評價機制,能夠實現(xiàn)語文與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跨學科教學必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語文跨學科教學需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加強實踐探索,為培養(yǎng)適應時代需求的綜合素養(yǎng)人才提供支撐。
新課標,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實踐